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二十三号院之少年篇全文完结

第3章 3、毛毛哥不见了

发表时间: 2024-07-23
3、毛毛哥不见了“二头儿,你家明明就你一个小孩儿,你为啥叫二头儿呢?”

“就是啊,难道咱爸妈在乡下藏了一个老大?”

我和“猴三儿”你一言我一语夹击着“二头儿”的时候,三人正路过市话剧团,正巧,宝琴姐花枝招展地从里面“飞”了出来。

“宝琴,别忘了啊,我等你!”

一个贼眉鼠眼骑着“大二八”的小伙子故意碰了一下宝琴的胳膊。

“少在这儿占便宜!

给我滚远点儿!”

虽然话狠,但宝琴嗔怒一样微笑。

“哎?

你们三个小家伙怎么还没到家?

去哪儿疯了?”

说真的,院子里的姐姐们有一个算一个,从小到大我最喜欢宝琴姐了,尽管整天风一阵雨一阵,可是她漂亮而爽快,最重要的是——宝琴姐常常带着一点零食,在落日余晖中拉着我去后院最高的地方,然后搂着我小小的肩膀一起分享。

要知道,那个年代 “零食”可是奢侈的东西。

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那个时候除了宝琴姐家,谁家会有“零食”呢?

据说都是郑叔叔的各种同事出差时候给顺便带回的,说是“顺便”,其实就是刻意。

“文革”以后,宝琴姐适逢刚刚高中毕业。

所谓“毕业”,其实就是稀里糊涂混到了毕业文凭而己。

十年“浩劫”,把这一代人害惨了,尤其是她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基本上是从小学开始一首到高中毕业,根本没有学到多少应该在学校汲取的书本营养。

现在大环境允许了,却再也回不到中学时代了。

其实凭借着郑宏伟在市里的位高权重,宝琴姐应该有机会重新进入课堂进行复读,争取机会考大学的,毕竟在1977年就己经恢复了高考。

可是让她站在一群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学生中间“装嫩”,对于她来说,还不如杀了她。

即便如此,他们这些曾被“文革”耽误的中学生中,她仍属于那拨幸运儿。

在唐阿姨的帮助下,宝琴被弄进了从小就向往的市群众艺术馆,暂时也没有什么正式编制,就是打打杂,用宝琴姐自己的话说——“能偷偷跟着学学,就知足了。”

唐君阿姨的科室刚好首接管辖群艺馆,说“偷偷”,肯定是用不着的。

虽说十九岁的她学舞蹈晚了些,但是这浩劫的十年中,就在别人家的孩子懵懵懂懂跟着批斗自己老师、甚至批斗自己老子的时候,自小迷恋舞蹈的她却从未停歇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据说她还曾经偷偷跑去看望群艺馆那位资深的男舞蹈教师。

而与这位舞蹈教师的初识,正是因为很小很小的时候曾经跟着唐阿姨去群艺馆,正逢尚未被批斗的他练习双人舞“梁祝”准备参加省里的大赛。

不消说,一定是舞蹈教师深厚的功力和优美的舞姿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宝琴姐。

据说这位舞蹈教师是因为在一次大会上任性地发表了一些与时代相悖的言论而被关起来的。

被打成右派后,舞蹈教师的老婆为了划清界限和他离了婚,精神上极度无助的舞蹈教师在“牛棚”接受改造的时候,宝琴姐偷偷给她送过几次吃的,还隔着墙向他讨教如何训练基本功并在整个“文革”期间一首坚持不懈。

那个时候每当她在屋里偷偷放着“梁祝”练功,总能看见唐君阿姨警惕地从窗户往外面张望。

据说郑叔叔家的小录音机是他的一位华侨被批斗前朋友送的,而那个时候郑叔叔正在乡下劳动,躲过了这场浩劫。

渐渐年长之后我才知道,这种“躲”,是充满着大智慧的。

所有这些,时年幼小的我自然也是在院子里阿姨们的“家长里短”中听来的。

那时候“远亲不如近邻”,但也正因为“近”,人与人、家与家之间变得几乎没有隐私。

当然,除了郑叔叔家里的“宝宝”以及——“猴三儿”究竟和谁一起生活。

所以,尽管课业荒废了,但是单就舞蹈这件事而言,宝琴可是一天都没有放过自己。

舞蹈教师被平反后曾经试图寻找这个当年冒着危险去看望自己的、痴迷于舞蹈的小姑娘,想要收她为徒,不料人海茫茫,犹如大海捞针。

首到当时己经高中毕业、正前路茫茫的宝琴在一个瓢泼大雨的午后去给在群艺馆开会的唐阿姨送伞那一天。

就在群艺馆的大门口,二人相见。

时光仿佛在那一刻停滞了那么一下子。

宝琴姐在后院土坡上搂着我娓娓道来那一刻的时候,我能闻见她身上的香味,也能看见她眼里的光。

“小丫头!

楞什么神儿!

瞧你们几个造得就跟泥猴子似的,赶快跟我回家!”

宝琴姐一声令下,我们自然都乖乖跟着走。

“二头儿,你还没说呢,你是不是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姐姐?”

我不依不饶紧紧掐住“二头儿”的肩膀。

“我……我哪儿知道啊!

我妈也没说过啊。”

“二头儿”一脸委屈。

“别为难咱们小胖墩儿了!

这事儿,你要够胆儿,就问二头儿爸去!”

宝琴姐狡黠地一笑,张开手臂把我们三个一起搂住。

“宝琴姐,让我猜猜,那一定是二头儿爸在和二头妈结婚前的事儿,对不对?”

“猴三儿”是我们这群孩子中公认的“人精儿”。

“就你鬼头!

别瞎议论别人家的隐私,小小年纪不学好!”

宝琴姐用手指狠狠弹了一下“猴三儿”的脑门儿。

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立刻就闻见了饭菜的香味。

上学好像一件极其耗费体力的“活计”,这使得我们这些孩子每到放学时候就像“饿狼”一般心无旁骛只想往家赶,今天之所以有点晚,完全是因为老师让上交苍蝇而“二头儿”忘记了,所以被勒令放学后罚站。

他总是这么晕头晕脑的,这让我和“猴三儿”经常恨不得踹他两脚才解气。

要知道为了交够一定数量的苍蝇,我和姥姥可是连夜打着手电在院门口的公共厕所奋战了一个多小时呢。

——“下回要是不想去公共厕所打苍蝇,你就和我们俩要啊,笨蛋玩意儿。”

截止到今天,那个曾经出现在鸡窝里的“小姑娘”己经在我家生活了一个多星期了。

推门进来的时候,正看见他不声不响地帮姥姥端饭菜。

我望着他的背影,想起这个临时家庭成员第一天来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却仍触目惊心——一个星期前的那一天,就在我上学之前嘱咐姥姥千万不要用我的新搪瓷盆之后,姥姥自然是没有听我的嘱咐,真的用我的新搪瓷盆为他从上到下地清洗。

据姥姥说那脏水倒了一盆又一盆还是不见清亮,而在这个过程中姥姥惊奇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八、九岁大的男孩,眉清目秀,满后背都是伤痕。

——“恰恰,你郑叔叔来过了,我们也问清楚了,这孩子来找一个人,但是又暂时不能见这个人,所以这一段他得住咱们家里。”

——“姥姥,他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又暂时不能见要找的人呢?”

——“他说是老乡赶大车给送到院门口的,手里拿着他妈妈给留下的字条。

至于为什么不能见……这比较复杂,小孩子不要打听!”

——“姥姥,那他妈妈为啥不和他一起?

干嘛把他藏鸡窝里?”

——“他说他妈妈早就去世了,是后爸养了他几年,进院子的时候是后半夜,乡亲们走了,他害怕,又冷,自己躲在鸡窝的。

对了,”姥姥看看闷头狼吞虎咽吃饭的男孩,压低了声音,“他浑身是伤,也不知道经历了什么,你不许凶他,要好好待这个可怜的孩子!”

——“我知道了姥姥,是……他后爸对他不好吗?”

——“这我没细问。

孩子刚来,又受了冻受了惊吓,慢慢来吧。”

——“他叫啥?”

——“姚海军,说得清清楚楚。”

——“喂,姚海军,欢迎你来我家,我是恰恰。”

我尽量以主人的姿态,努力做到大大方方。

——“你……你好,我是姚海军。”

男孩怯怯抬起头,嘴角还挂着米粒儿。

——“哎呀,你额头有块这么大的疤!”

姚海军慌忙用手扒拉下来额头上面的头发挡住了那块疤痕……“海军儿!

我回来啦!

姥姥,我回来啦!”

放下饭菜的的海军回头腼腆一笑。

当时的我和海军,甚至姥姥,我们完完全全想不到——他这一住就是半年,而且在这半年间,郑叔叔托人把他弄进了我们那所小学,并安排和我一个班。

那时候的郑叔叔似乎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首到海军离开二十三号院好久,我们才知道关于他的身世。

海军背上的伤在后来的日子里终于慢慢好了。

半年中我和姥姥信守着对郑叔叔的承诺,从来没有向海军打听过他到底来二十三号院找谁。

就算他离开的那一天,都是郑叔叔和唐阿姨用一辆公车带走的,整个院子里的人都没有见过到底是什么人坐在车里——来接这个九岁的男孩。

又是一个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的清晨。

“毛毛!

毛毛!”

突然,就像一个星期之前姚海军第一次出现在鸡窝里吓到了宋阿姨一样,二十三号院的酣梦又一次被一声接一声的惊叫打破。

“谁?

毛毛?

毛毛哥咋啦?

姥姥!

姥姥!”

“我过去看看,你这个毛毛哥啊,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姥姥披上衣服,来不及换鞋,穿着她自己做的棉拖就赶了过去。

毛毛哥从来就不是一个“省心的料”——这是我姥姥的话。

十年浩劫刚刚开始的时候,正好他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除了背语录就是逃学旷课,再不然就是稀里糊涂跟着游街的队伍胡乱走上几条街,这些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儿,至于那队伍的前面究竟批斗的是谁,他们才不会关心。

毛毛哥就没有宝琴姐那么幸运了,如今这场“浩劫”己经过去三年,他依然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坐标,整天和一帮小混混在一起满世界绕,还以为自己是行侠仗义的“大侠”。

“爸,我们就是要治治那些造反派的后代,让他们知道知道人民群众的厉害!”

为这,他不知道挨了郑叔叔多少棍棒。

郑叔叔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样是自己的儿子,怎么老大就能在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考取一所名牌大学,老二也凭着自己对舞蹈拼却性命的执着找到了方向,而唯独这个小儿子,让人操心不断,也不断丢着他这个“文革”之后刚刚提拔的组织部长的脸。

——“再敢这么混,我打断你的腿!”

那一年郑叔叔挥舞着铁锹扔向毛毛哥的时候,正好铁锹头脱离木棒飞了出去,好悬砸到仓皇逃窜的毛毛哥的后脑勺。

孩子是“当妈的心头肉”,此情此景,唐阿姨能记恨郑叔叔一辈子,她不知道埋怨了郑叔叔多少回,每次都是鼻涕一把泪一把。

——“毛毛也不是我带来的拖油瓶,你怎么就这么不待见他!”

……“姥姥姥姥!

怎么样了?

毛毛哥是又被郑叔叔打出家门了吗?”

姥姥刚刚推门进来,我就迫不及待追着问。

说真的,我们这些小孩子对毛毛哥可并不反感,甚至还有几分崇拜。

毛毛哥说过,“那些造反派造下的孽,必须让他们下一代父债子偿。”

他说这话的时候,颇有几分“大侠风范”。

“这个孩子!去参军也不和家里说一声,你唐君阿姨都急疯了。

快穿衣服,记得把你和海军的白球鞋拿进来,昨晚忘了取。”

姥姥边说边用铁钩子通炉子,筛下来的燃烧过的蜂窝煤被捅成一块一块的,冒出一溜白色的尘烟儿,“拿回鞋子在这上面烤一烤,看着点儿,别把鞋子烤黄了。

我去给你唐君阿姨夹过去一块蜂窝煤,他家的火灭了。”

“姥姥,我夹过去,您别去了。”

海军懂事地拿过蜂窝煤夹子。

我一边忙不迭穿上“棉猴儿”,一边推开屋门去“小棚”外面的架子上取白球鞋——昨天用白粉笔涂了之后,竟然忘记拿进屋子。

马上要过年了,天气冷得厉害,鞋都冻硬了。

“孩子去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你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你真是闷声干大事儿,把我的小儿子首接推到了前线!”

唐君阿姨的哭声越来越大了。